“南国红豆”传校园,“捏塑定型”育英才
文化莞家 2024-09-08 10:08

编者按:

莞脉传承之非遗进校园,十年赓续,弦歌不辍,硕果盈枝。十年来,非遗进校园项目如同一颗种子,在莞邑大地生根发芽,成长为参天大树,为东莞这片文化沃土撑起了莞脉传承的一片天地,推动非遗进校园从无到有、从少到多、从点到面,从“进校园”走向“在校园”再到“出校园”,在全市构建起了活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大网,形成了非遗进校园的东莞模式、东莞路径。

十年来,东莞市文化馆、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共评选出四批48个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,这些传习基地遵循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的原则,多措并举,让多彩非遗在校园里深扎根、焕新生。在2024年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期间举办的“莞脉传承”非遗进校园十周年典范评选活动中,各传习基地集中路演,分享经验,展示成果,异彩纷呈。

示范引领,共谱新篇。为进一步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做法,特推出“东莞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巡礼”专题,以期推动东莞非遗在校园里绽放更加迷人的时代光彩,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在年轻一代中永续传承、生生不息。

东莞市轻工业学校:守正创新 粤韵传承

有着“南国红豆”美誉的粤剧,是岭南文化艺术的瑰宝。作为著名的“粤剧之乡”,东莞粤剧曲艺文化源远流长,底蕴深厚。东莞历来高度重视戏曲传承发展工作,持续推动粤剧曲艺进校园,着力培养粤剧曲艺新苗。获评“东莞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”的东莞市轻工业学校,堪称其中的生动缩影,粤剧进校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,学校粤剧团频频亮相各类展演活动并取得佳绩,校园粤剧曲艺氛围浓厚。

内外联动,粤剧在校园生根发芽。学校粤剧教师团队定期前往东莞粤剧发展中心、麻涌小英雄少儿粤剧团及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等地进行交流,学习粤剧表演艺术,深入了解粤剧的历史文化和教学方法。同时还定期邀请国家级粤剧演员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和教学,这些活动不仅为教师带来了前沿的教学理念,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。通过这种外学内训的模式,学校打造了一支既专业又具有传承意识的教师队伍,为粤剧在学校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层次递进,建构“非遗项目+体验”课程体系。开展粤剧通识教育,开发粤剧知识文本教材和粤剧展演音像电子教材,建设教材素材资源库,通过“演教合一”的教学模式,以第二课堂、粤剧社团、校园文化艺术节、技能文化节、粤剧竞赛展演等活动形式,将粤剧进校园活动融入常规化校园文化活动中。利用课余时间开设选修课,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内容,如唱腔练习、表演技巧、化妆与戏服制作等,这部分课程专门邀请粤剧行业专业人士来校进行面对面的指导,同时配备相应的练习场地与设备,以确保学生能在实践中学以致用。开展更为开放并具有探索性的拓展课程,包括组织学生参与粤剧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、学校和地区间的粤剧展演比赛等,此外还开设工作坊和讲座,邀请粤剧演员或制作人来校进行现场演示和分享经验,使学生能够从实际操作中学习到更多专业技巧。

产教融合,提升人才培养质量。结合学校特色专业开展粤剧技艺辅导,成立粤剧社团,吸引对粤剧有浓厚兴趣的同学加入,聘请专业粤剧老师进行基本功和表演技艺的辅导训练。如对粤剧基础知识进行解说,并开展问题讨论、小组观察、动作展示、角色装扮、交流分享等体验式教学活动,启发引导学生从“识”剧到“演”剧和“戏”剧,从“阅”剧到“悦”剧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粤剧展演比赛,“秀”出自我,锻炼学生的技能和胆识,提升学生的自信心。助推粤剧类学生高质量升学就业,积极推进中高企协同育人机制,与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合作,打通学生升学渠道,五年来输送6名优秀人才。

下来,学校将继续深化粤剧品质教育,把面向学生的粤剧教育教学活动拓展延伸各个领域。

麻涌镇大步实验小学:“泥”聚乡情 “塑”造品行

一团团黏土,衍生出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,每一件作品都向人们讲述着一段或老或新的故事……

近年来,麻涌镇大步实验小学以美术教育为突破口,将泥塑教学融入学校特色课程,并与本土传统文化紧密结合,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。

围绕“传承传统,文化立校”理念,“让每一位学生享有成功的快乐”育人目标,大步实验小学成立了艺术教育领导机构,由校长任组长。学校制定了详实的艺术教育三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,同时开设了20多个艺术社团,每日、每周、每月、每学期梯次推进艺术课程实施,持续实现艺术课程的专业化、实效化和规范化,艺术课程覆盖面达100%。同时,强调专业引领,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。

大步实验小学通过多种途径,搭建学生艺术活动的舞台。充分利用校园环境(泥塑工作坊、宣传展板、传统文化墙、走廊等)、数字化平台(校园网络、学生核心素养平台)及“创意泥塑节”为学生静态、动态等不同形式的展示,提供了广阔的舞台。此外还充分结合所在村落传统文化优势,通过泥塑作品再现“大步巡游”热闹场景,激发学生家国情怀,传承文化根脉。学校构建了“泥塑文化活动课程”,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着眼“塑”字做文章,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创新育人体系。学生在掌握泥塑制作技艺的过程中,领悟“工匠精神”“严谨细致”“捏塑定型”等育人哲理,借此“塑”造“养正”品行。

为保障艺术课程顺利推进,大步实验小学还设立了专项特色发展资金,配置专用教室、器材和教学所需的各类教具及器材。

辛勤耕耘,成果丰硕。学校形成了完善的特色课程体系,普及了轻黏土教学,组建泥塑社团并长期开展活动,创作了《大步巡游》《木偶戏》《泥器皿》《布老虎》《十二生肖》《广式茶点》《家乡风景》等一系列作品;与大步村非遗项目传承工作室结成共建,通过知非遗、观非遗、学非遗、秀非遗、传非遗等方式,实现了校村非遗项目的完美融合。

下来,大步实验小学玩转“泥塑+”,如“泥塑+粤曲”“泥塑+水墨画”“泥塑+版画”“泥塑+科技(3D)”“泥塑+剪纸”等,激发创意开发多元路径,探索课程创新之路。

  • 关键词:校园,泥塑,粤剧
阅读   0
点赞   0
苏晓敏 小编
2024-09-08 10:08:05
推荐
loading...
点击开启小窗播放
微信方法